25.03.2025北京科吉環境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一、引言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過去幾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攀升,對全球氣候造成了深遠影響,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使命。為應對這一挑戰,各國紛紛制定減排目標,積極探尋可持續發展路徑。在此背景下,碳普惠作為一種創新的低碳發展機制應運而生。碳普惠旨在通過激勵公眾和企業積極參與減排行動,匯聚各方力量,推動全社會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本文將深入剖析碳普惠的概念、機制、實踐成效、參與路徑及未來發展前景,全面展現這一綠色低碳轉型新引擎的巨大潛力。
二、碳普惠基礎剖析
2.1背景與意義
碳普惠是一種面向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碳減排激勵機制。其核心在于突破傳統碳交易僅覆蓋控排企業的局限,構建“人人可減碳、碳碳可交易”的閉環體系,通過市場化手段,將公眾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為轉化為可量化的碳減排量,并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或政策激勵。隨著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僅依靠政府和大型企業的減排行動遠遠不夠,必須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以應對全球性的氣候挑戰。
2.2發展歷程
碳普惠的發展經歷了從萌芽到逐步成熟的過程。早期,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嘗試通過經濟激勵措施鼓勵居民節能減排,例如,早在2002年,荷蘭鹿特丹港市便開始以“綠色回饋積分制度”名義設立個人碳賬戶,居民購買節能計劃商店的商品或者購買指定環保產品,即可得到用于乘坐公共交通、換取景區門票等的綠色積分。不過這些舉措在實施范圍、激勵方式以及與整體碳管理體系的融合度上都存在較大局限性,尚未形成系統化碳普惠機制。
隨著低碳理念在全球的深度普及,以及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突破性進展,為精準量化個體低碳行為及有效落實激勵措施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碳普惠得以突破早期發展瓶頸,開始以完整、高效的體系形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嶄露頭角。如新加坡2021年推出的“綠色出行獎勵計劃”,借助智能交通系統和移動應用程序,實時記錄居民的出行方式和出行距離。對于選擇公共交通、步行或騎行等低碳出行方式的居民,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這些積分可用于兌換公共交通優惠券、購物折扣等實際福利。該計劃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了對居民低碳出行行為的精準識別與激勵,極大地提高了居民參與低碳行動的積極性,有效推動了城市交通領域的碳減排。
在全球碳普惠發展的浪潮中,我國也積極探索適合國情的碳普惠之路。我國的碳普惠發展主要呈現出“政策引導—地方試點—制度創新”的階段性特征。
政策奠基期(2013—2015年):2013年,廣東省在深圳碳市場啟動會上,首次提出將公眾減排量納入碳市場交易的設想,為碳普惠發展奠定了基礎。2015年,廣東省發布《廣東省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選定社區、公共交通、旅游景區及節能低碳產品等領域開展試點,并發布相關方案與指南,積極探索地方實踐路徑。
地方突破期(2016—2020年):2016年,武漢“碳寶包”上線,市民可通過綠色出行等方式獲取碳幣兌換優惠券,成為國內早期典型碳普惠項目。同年,廣東省確定廣州等6市為首批試點地區。2017年,廣東省發改委發布《關于碳普惠制度核證減排量管理的暫行辦法》,使試點地區的核證自愿減排量可接入省級碳交易市場。2020年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將“綠色低碳全民行動”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有力推動了各地深化碳普惠實踐。
體系成型期(2021年至今):2021年1月,生態環境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綠色生活激勵回饋機制,推動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的主動自覺選擇”。同年,我國在提交給聯合國的《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報告里提出構建“碳普惠”長效機制。2022年10月和11月我國政府在相繼發布的兩份重磅報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和《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中均提出要探索開展創新性自愿減排機制—碳普惠,激勵全社會參與碳減排。
2.3碳普惠交易機制解析
碳普惠交易機制創新性地運用市場化手段,深度融合“互聯網+大數據+碳金融”技術,充分調動公眾及小微企業等主體參與低碳行動的積極性。
機制首先聚焦于行為識別與量化環節。借助先進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智能設備,能夠對居民公交出行、節水節電、垃圾分類等常見低碳行為場景進行實時監測和精準捕捉。隨后,參照清潔發展機制(CDM)、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等成熟方法學,將這些行為的減排效果量化,并準確計入個人或企業碳賬戶。

數據可靠性保障方面,各地會依據碳普惠項目特性、管理需求等,靈活決定是否采用第三方核證及具體應用方式,以此維護機制公正性與可信度。比如一些以工業企業節能減排為重點的碳普惠項目,由于涉及復雜的生產工藝流程與龐大的數據量,往往更傾向于引入第三方核證,利用其專業優勢確保數據質量;而一些側重于社區居民日常低碳行為的碳普惠項目,可能通過社區組織申報、地方環保部門審核等簡易方式,就能較好地實現管理目標,保障機制的有效運作。
碳普惠交易機制圍繞量化減排量構建了多元激勵權益體系。借助市場與政策協同,激發各類主體參與低碳行動的動力,該體系主要包含以下權益板塊:
生活消費權益:參與者憑借低碳行為獲取碳積分,可按碳普惠平臺與合作商家制定的規則,在商家處兌換禮品、優惠券或享受服務等,以深圳碳普惠平臺為例,居民通過積累積分能夠在平臺合作商家換取心儀商品或服務,實現了低碳行為在消費場景的價值轉化,促進了低碳生活與消費市場的融合。
公共服務權益:在部分地區的碳普惠機制下,用戶碳積分可兌換公共服務權益,涉及公共交通、文化服務等領域。以北京綠色生活平臺為例,居民通過低碳行為積累的碳積分,可便捷為公交卡充值,降低出行成本;還能獲取更多圖書館借閱權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實現低碳行為與公共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
金融理財權益:碳積分可轉化為特色理財產品,為參與者帶來額外收益。以上海碳普惠平臺中的華寶證券碳積分商城為例,居民開通個人碳賬戶并完成“減排場景授權”后,系統便能自動監測、量化其低碳行為產生的減排量。累積到一定數量的減排量可申請兌換為碳積分,用于在華寶證券碳積分商城兌換金融理財權益。成功實現了碳積分在金融市場的創新應用。
構建專門的碳普惠交易平臺是連接減排量、積分以及激勵措施等各個環節的關鍵。在這個平臺上,高耗能企業與擁有減排量的居民及小微企業對接。高耗能企業可以通過購買減排量來抵消自身碳排放,從而完成“行為—積分—交易”的完整閉環。例如深圳正積極計劃將居民減排量正式上架交易,屆時企業可通過購買居民減排量滿足自身碳抵消需求,進一步推動碳普惠交易機制的常態化運作。

廣東省碳普惠平臺
三、碳普惠機制分類實踐與成效
3.1分類與典型案例
碳普惠機制主要分為政府主導和企業主導兩種類型。
政府主導的碳普惠機制:通常由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建立統一的碳普惠平臺,對碳減排量進行核算、認證和交易。廣州的“低碳廣州”平臺和成都的“碳惠天府”APP是典型代表?!暗吞紡V州”平臺將居民的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納入碳減排核算體系,并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截至目前累計發放碳幣超1.1億枚?!疤蓟萏旄逼脚_鼓勵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共享單車等綠色出行方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累計吸引超287萬用戶參與。
企業主導的碳普惠機制:由企業自主發起和運營,通過自身的業務平臺或技術優勢,引導用戶參與減排行動。螞蟻森林是企業主導模式的成功范例。螞蟻森林通過與支付寶合作,將用戶的綠色出行、線上支付等低碳行為轉化為虛擬的“綠色能量”,當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在現實中種下一棵真實的樹,目前已種植真實樹木4.6億棵,在荒漠化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實際成果。

3.2地方機制特色與成果
在碳普惠邁向成熟的進程中,我國各地基于自身資源稟賦、產業結構與發展需求,積極探索適配本地特色的碳普惠機制,成效斐然。其中,廣東省、上海市、四川省在機制創新、項目實踐及公眾參與等方面進展突出,各具特色,彰顯了各地立足實際、精準施策的特點。
廣東?。?015年,廣東省率先提出碳普惠機制,鼓勵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稄V東省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將碳普惠與碳市場銜接的方向。其機制特色在于打通碳普惠減排量與碳市場交易通道,構建碳普惠與碳市場協同體系,讓小而分散的減排行為能在更大市場中實現價值。目前,廣東碳普惠平臺已接入超20種低碳場景,涵蓋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等。截至2024年,平臺注冊用戶超500萬,累計核證減排量達300萬噸,為全省碳減排目標貢獻顯著力量,企業因參與碳普惠獲得稅收優惠超5000萬元,資金補貼超3000萬元,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
上海市:在城市精細化管理進程中,2018年啟動碳普惠機制研究與試點工作。依托自身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方面的優勢,依據《上海市碳普惠機制建設工作方案》開展建設。其特色是運用科技手段精準核算碳減排量,尤其在垃圾分類、建筑節能等民生領域發力。通過在垃圾分類站點安裝智能感應設備,實時記錄居民分類行為并換算成碳減排量,在建筑能耗監測系統中整合節能數據。在垃圾分類領域,上海通過碳普惠激勵,垃圾分類參與率從試點初期的50%提升至目前的90%以上,成為全國標桿。在建筑節能方面,試點建筑實現單位面積能耗下降15%,有效推動了城市綠色低碳發展。
四川省:2018年全面推進碳普惠機制建設,出臺《四川省碳普惠機制建設工作方案》。其機制特色是深度挖掘林業碳匯、農業綠色發展潛力。在農業領域,鼓勵農民采用綠色種植、養殖技術,依據相關標準核算碳減排量并進行交易。截至2024年底,四川已在多個縣開展農業碳普惠試點,參與農民超5萬戶,戶均增收1000元。在林業碳匯方面,已開發30余個森林碳匯項目,累計碳匯量達50萬噸,實現了森林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促進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四、參與碳普惠的路徑指南與多元益處
在碳普惠體系中,企業與個人扮演著相輔相成的關鍵角色。企業參與碳普惠途徑多元,一方面可實施節能減排改造,如引入先進的能源管理系統,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可推動供應鏈綠色化,要求供應商遵循低碳標準,打造綠色供應鏈。企業參與時,需先在碳普惠平臺注冊登記,依行業碳核算標準核算碳排放量,并由第三方認證,合格的減排量即可在平臺上交易。通過參與碳普惠,企業不僅能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減少能源消耗,還能提升品牌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契合消費者對綠色企業的需求。
個人參與碳普惠則主要依托日常綠色行為,如選擇步行、騎行、乘坐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以及購買節能電器、環保食品等綠色消費行為。以部分城市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的碳普惠項目為例,個人通過平臺記錄低碳行為,經換算獲取積分,這些積分可用于兌換優惠券、禮品等。個人參與碳普惠,不僅能獲得物質獎勵,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綠色生活習慣,每一次綠色選擇都為環保事業貢獻了力量,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與企業共同助力碳減排目標的實現,推動全社會形成低碳發展格局。
五、碳普惠的未來展望
當下,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飛速發展,正為碳普惠領域帶來深刻變革。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其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可深度挖掘公眾與企業行為數據,實現碳減排量的精準核算、實時監測與動態評估,大幅提升核算精度與效率。同時,DeepSeek等智能算法還能助力碳普惠管理流程自動化,降低人力成本,為用戶定制個性化減排策略,提升用戶參與度與減排效果。區塊鏈技術則憑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為碳普惠交易筑牢安全防線,保障碳減排量數據真實可靠,規避交易風險,增強市場信任度。
在應用場景拓展方面,碳普惠與農業、林業、制造業等行業融合潛力巨大。以農業領域為例,碳普惠機制借助技術手段,通過經濟激勵和政策引導,鼓勵農戶采用綠色種植技術,如精準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降低碳排放,助力農業向低碳、綠色方向轉型。
展望未來,技術進步與應用場景拓展將進一步拓寬碳普惠發展空間。各方應充分認識碳普惠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關鍵作用,積極投身其中。政府、企業 與個人需要協同合作,完善碳普惠機制,充分發揮其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引擎作用,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美好世界貢獻力量。讓我們即刻行動,從點滴小事踐行低碳,攜手共創綠色未來。